無論是佔領華爾街、憤怒者運動、太陽花學運、佔中運動、不眠之夜、泰國返軍政府示威、「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s)…等,近年來在各國爆發的反抗活動都有非暴力運動的特質。源自古印度耆那教、並在20世紀初由甘地實踐的「不害」精神(ahiṃsā[1])似乎啟發了21世紀的抗爭世代。他們不再認為改革社會或政治體系必須依賴具有破壞性的流血鬥爭,反而應該秉持非暴力的原則,號召更多認同、建立敵我之間的對話平台。
非暴力運動,即是盡量避免使用任何具傷害性的行動或語言,不侵害他人,也不損害自己。它不僅是推動長期鬥爭的戰略,也是一種行為準則,如同平權鬥士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所言:
「非暴力抵抗要避免的不只是『極端的身體暴力』,還有『內在的精神暴力』:
非暴力的抵抗者不但得拒絕向對手開槍,還要拒絕去憎恨他們。」[2]
因此,非暴力運動像是一種宗教式的品德修行,更是一種與世界和平共存的哲學思想,如甘地所言:
「必須去關愛、寬恕,不要心存仇恨。使用非暴力比使用暴力,需要更大的勇氣。(…)
非暴力最積極的表現方式在於仁慈地面對所有存在的事物。這是一種純粹的愛。
無論是印度教的古文、聖經或可蘭經,我都有讀到非暴力的真諦。」[3]
非暴力抗爭通常分為四種表現形式 :「行為抗議」、「宣導勸說」、「不合作」、「非暴力干預」。「行為抗議」包含了示威、遊行…等在街頭上主張理念的集體行動,也涵蓋了具有政治性的藝術行動或公眾活動。「宣導勸說」是透過文宣、演講、論壇或思辯等方式讓大家深入了解請願議題,召集更多人的認同。「不合作」是有目的地挑戰社會規範,或是抑制產業的正常運作,例如 :罷工、罷課、經濟抵制、拒絕納稅、公民不服從…等。「非暴力干預」則分為防禦與攻擊兩種類型,前者在於維持並彰顯個體或團體的自絕性,像是靜坐、絕食、人鏈、建立取代性的主權機構或傳播系統…等;後者採用不流血的方式擾亂秩序,例如 :快閃活動、佔領並封鎖公共區域、癱瘓交通或金融體系…等。
為何想探索非暴力運動的身體型態 ?
世偉對於非暴力運動的初步認識主要來自於政大社會系黃厚銘教授在臉書上的文章〈我個人對於所謂和平理性、不違法與非暴力抗爭的一些看法〉。在這篇文章中,黃教授以個人經驗分享了非暴力運動的幾項原則。對世偉來說,這些對於被動姿態的描繪其實充滿了繁複的動詞,似乎可以直接發展成舞蹈動作,像是 :
「被驅離時的首要原則就是放鬆、放鬆、放鬆」
「驅離前,手勾手坐下,盡量將手腳藏起來(…)」
「軍警施力拖離的時候,跟兩邊的夥伴緊緊勾在一起,以不受傷為原則施力抗拒拖離」
「一旦被拖離了,記得全程都不要站起來,全身放鬆,雙眼看著抬你的軍警的眼睛(…)
繼續躺著(…)全身放鬆,四肢拉長(…)」
在排練時,世偉也參考了簡錫楷所著的《弱者的力量[4]》,除了使孝慈有更多動詞的參照,也讓兩人更深入理解非暴力運動在台灣的發展。
日常的動作質感
「當激情的浪潮過去,抗爭者的生活有什麼樣的變化?」這是世偉和孝慈在2016年《Masses – Work in progress》最後提出的疑問。根據他們的觀察,有些人積極投入政界,變成活耀的野心家;也有些人回歸平凡生活,變得委靡不振。因此,在演出尾聲,兩人將「不眠之夜」的手勢轉化、變形,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身體型態:世偉融合了「納粹禮」(Hitlergruß[5])、士兵的搥胸禮、政客的握手或握拳姿態、意見領袖發表演說時擊掌或雙臂舉高的姿勢…等,表現出某些抗爭者嚮往權力,逐步向體制內靠攏;孝慈則將集會手勢化為日常姿態(諸如 :刷牙、擦臉、伸懶腰、換燈泡…等),突顯出曾經義憤填膺的熱血份子在運動退場後,仍得面對百無聊賴的生活。
拼貼與融合
「非暴力運動行動守則」要求抗爭者在被驅離時伸展四肢、癱軟在地,如李小龍所言 :「似水無形」(Be water)。這種延伸的體態似乎與日常鬆軟的身體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把身體的重力給予地面,並且會隨著外力介入改變自己的形狀。《群眾》中,孝慈跌落在觀眾群中,將她的重量依附在他們身上,彷彿她回到了慵懶的生活狀態,也像是她喪失持續抗爭的力氣。藉著重心的轉移,她隨即改變姿態,身體繃緊,宛如遭警方帶上手銬、被俘虜、被拖離的示威者。在一張一弛之間,這兩種體態的交替具象化抗爭者面臨鎮壓時身體狀態上的衝突,也突顯出他們心中的無力感。
[1] 「不害」源自古印度吠陀時代婆羅門教的經典《夜柔吠陀》經文,意指「不去傷害」,泛指「尊重生命」,也意味著所有生命相互牽連,構成一種整體。
[2] Martin Luther King Jr., Stride Toward Freedom: The Montgomery Story. Beacon Press, p.85.
nonviolent resistance avoids “external physical violence” and “internal violence of spirit” as well: “The nonviolent resister not only refuses to shoot his opponent but he also refuses to hate him” (King, Stride, 85)
[3] Gandhi, Ma non-violence, éd. Stock, 1973, p. 48
[4] 簡錫楷,《弱者的力量─台灣反併吞的和平想像》。2015年,新北市,我們出版社。
[5] 「納粹禮」參考義大利法西斯的敬禮方式,將右臂與右手稍稍抬高,往前伸直。這種姿勢最早可追溯到羅馬時代,納粹黨於1930年代開始採用,表達效忠希特勒和歌頌德意志民族的榮耀。